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东北少数民族村寨研究
王艳
大连民族学院 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05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Ethnic Villages in Northeast China Since the 1920s
WANG Y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摘要 对20世纪20年代乡村社区研究兴起以来涉及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梳理,认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研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起步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的发展阶段以及80年代至今的繁荣阶段。在论述各阶段研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后续研究需要研究者有效兼顾民族志书写和理论剖析两个方面,从而实现对研究对象更为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和探究。
关键词 :
20世纪20年代 ,
东北地区 ,
少数民族村寨 ,
研究综述
Abstract :The paper aims to make a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activities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ethnic village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since the 1920s when the study on rural communities started. Basically, the research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namely, the initial stage from the 1920s to the 1940s,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70s, as well as the stage of prosperity from the 1980s to the present.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stages, the paper advances that the follow-up researches on the ethnic villages in Northeast China require researchers to effectively combine writing ethnography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order to make the object of study understood more comprehensively, objectively and rationally.
Key words :
The 1920s
Northeast China
ethnic village
review
收稿日期: 2014-05-02
基金资助: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CMZ0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ZJ13RWYB027,ZJ13RWYB030)。
作者简介 : 王艳(1982-),女,河北张家口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性别研究。
[1]
孙立平.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发育[J]. 学海, 2001(4):93-96.
[2]
王建民. 中国民族学史:上卷[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3]
曹萌,魏曙光. 20世纪以来东北跨境民族研究述评[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5):171-176.
[4]
张政,张瑞生. 20世纪中前期大小兴安岭地区中日民族学调查数据解析——鄂伦春居住集团构成比较研究[J]. 满语研究,2008(2):94-99.
[5]
史禄国. 作者引言[M]// 满族的社会组织. 高丙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13.
[6]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 中国民族学史:下卷(1950-1997)[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7]
中国少数民族人权纪录[EB/OL]. [2014-03-24]. http://www.seac.gov.cn/art/2004/8/4/art_2964_68485.html.
[8]
杨圣敏,胡鸿保. 中国民族学六十年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9]
大型综合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修订再版[EB/OL]. [2014-03-21].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99773-1.htm.
[10]
中国修订再版《民族问题五种丛书》[EB/OL]. [2014-04-08]. 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12-24/2035063.shtml.
[11]
《中国较少民族发展研究丛书》编委会.黑龙江赫哲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C]//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19.
[12]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丛书编委会.一项学者参与决策研究的可喜成果——《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丛书》序[C]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8-12.
[13]
麻国庆. 开发、国家政策与狩猎采集民社会的生态与生计——以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为例[J]. 学海,2007(1):25-35.
[14]
王俊敏. 狩猎经济文化类型的当代变迁——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猎民生计调查[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57-64.
[15]
孙岿. 外向型经济与沈阳近郊朝鲜族农村社会变迁[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6):47-50.
[16]
闫洁.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深层次开发探析——以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民俗游为例[J]. 前沿,2013(23):174-176.
[17]
吴相利. 基于小民族聚居地旅游开发的民族文化保护战略研究——以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民族乡为例[J]. 广西民族研究,2006(1):196-202.
[18]
朴金海. 朝鲜族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6):24-28.
[19]
朴金海.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边境地区朝鲜族村为中心[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5):42-49.
[20]
赵淑梅. 额尔古纳地区俄罗斯族的丧葬习俗及其宗教文化内涵——以室韦俄罗斯民族乡恩和村为例[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6):166-169.
[21]
郭淑云. 从“教乌云”看满族萨满教的宗教教育——依据对吉林省九台市满族石氏家族的田野调查[J]. 社会科学战线,2009(3):198-203.
[22]
杨荆楚. 东北渔猎民族现代化道路探索[M].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4.
[23]
苏艳. 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黑龙江省延寿县朝鲜族村为例[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6):32-36.
[24]
时春丽. 俄罗斯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临江村为例[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8-52.
[25]
祁惠君. 使鹿鄂温克人生态移民的民族学考察[J]. 满语研究,2006(1):98-105.
[26]
谢元媛. 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生态移民后的状况调查[J]. 民俗研究,2005(2):50-60.
[27]
满都尔图. 鄂温克人的“乌力楞”公社[J]. 社会科学战线,1981(1):208-216.
[28]
都永浩. 鄂伦春族地域“乌力楞”的特点[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3):39-44.
[29]
何俊芳. 赫哲人的族际婚姻——关于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赫哲人族际婚姻的典型调查》[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6-70.
[30]
包英华. 鄂温克族的婚姻家庭现状探讨——以乌兰宝力格嘎查入户调查为例[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6):25-28.
[31]
金炳镐. 黑龙江省朝鲜族村的人口发展和变化[J]. 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4):23-28.
[32]
董玉芝. 中国朝鲜族农村人口流动及其新农村建设模式——以黑龙江省朝鲜族村镇为中心[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1-76.
[33]
崔海洋. 论朝鲜族农村空壳化的生态隐患——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现代社区变迁[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2):55-58.
[34]
朴婷姬. 中国朝鲜族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2):186-192.
[1]
史丙玉. 《德昂族文学简史》简评 [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 19(4): 320-323.
[2]
张龙. 论认祖的不同源流与民族认同重构的关联 [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 19(4): 300-304.
[3]
和虎. 试论族群建构与文化认同 [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 19(4): 293-299.
[4]
阿 荣. 浅谈蒙古族地域文学史的编撰特征 [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 19(2): 149-152.
[5]
南文渊. 兄弟分离与马龙成骢:北方游牧族群聚分融合的神话表述 [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 18(6): 533-538.
[6]
崔亚虹. 东北渔猎民族的生态理念与文化适应问题新探 [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 18(6): 547-551.
[7]
孙岿. 论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两种方式 [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 18(6): 539-542.
[8]
朴婷姬, 李瑛. “一带一路”视阈下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 18(6): 543-546.
[9]
李鸿,张瑾燕. 供给侧改革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 18(4): 289-293.
[10]
王文权. “一带一路”愿景下民族地区与海洋文化的现实机缘 [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 18(4): 299-303.
[11]
林丹,崔银河. 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建设 [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 18(4): 294-298.
[12]
奥丽雅. 12-13世纪蒙古人抢婚习俗的民族学分析 [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 18(4): 304-307.
[13]
黑 龙. 索岳尔济山人文地理考 [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 18(2): 97-100.
[14]
席婷婷. 文化生态学理论及其实证解读 [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 18(2): 107-110.
[15]
王续增,吴晶晶,王福革. 蒙古族传统思维方式研究综述 [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 18(2): 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