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1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2-10
  

  • 全选
    |
    民族学
  • 张淑娟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97-10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民族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演变以及民族国家形成这一历史进程产生的,但是民族主义对民族认同、统一和自治特别是民族国家的构建仅提供初步框架和边界原则,需要依附于其他意识形态提供具体方案才能实现民族国家构建。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民族主义对自由主义的依附关系,以期在理论上进一步澄清民族主义的本质。
  • 崔 翔,陈宪章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02-10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邓小平民族理论内涵丰富,涵盖了民族关系、民族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宗教信仰、民族工作方式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既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又是对当代中国民族工作的准确把脉。邓小平民族理论对于今天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陈铭浩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07-110.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羌族是两汉时期西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加强汉朝的统治,两汉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主要对两汉实施的羌民族政策进行比较,考其异同,察其变化,以梳理出两汉对羌民族政策的合理与不足。
  • 经济学
  • 刘秀玲,朱瑞雪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11-11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每万元生产总值电耗升降数据分析,认为中国中西部地区需要以生态效应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引领未来的发展;结合宁夏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生态发展趋势等因素,提出宁夏的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发展低碳经济。分析宁夏外商直接投资的潜力,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提出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利用外资、调整吸引FDI方向与战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低碳激励政策、加大环保行政执法力度等低碳经济目标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与措施。
  • 牟 锐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17-12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以信息产业服务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托宾Q值和利润率作为绩效评价标准,以研发支出、无形资产净值、营业成本、政府补助、国有参股或控股为解释变量,以公司规模及资产负债率为控制变量建立分析模型。通过对30家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创新投入、成本管理和政府扶持等因素对信息服务类企业绩效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提高企业绩效的相应对策。
  • 姜永昊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立足于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在产业融合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动因,归纳影响融合的各方面因素,根据现阶段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分析,为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希望为其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 管理学
  • 高 强,李秀莲,张 敏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国民族乡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民族乡特色产业的现状,发现尽管部分民族乡特色产业的发展呈现良性趋势,但是民族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分析了民族乡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基于要素禀赋的民族乡特色产业选择及评估机制以及完善民族乡特色产业的金融支持的发展策略。
  • 张 敏,李秀莲,高 强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30-13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发展特色产业是民族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特色产业在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贵州省思南县土家族苗族乡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重点解析了影响苗族乡特殊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提供了依据。
  • 赵 奥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34-13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在低碳经济发展条件下,能源企业担当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艰巨任务,唯一途径就是强化能源利用领域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整个能源企业的生产管理。在借鉴已有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出能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已模糊化和权重组合化处理后的Topsis评价模型应用于能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并以算例的形式来验证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可实践性。
  • 闫荣臣,赵金娃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39-14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财政部于2014年1月1日颁布并实施的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分析了新旧制度在财务软件应用上的变化,理清解决思路;以神州浩天财务软件4.5版为例,探索适应新高校会计制度的具体操作方案。
  • 周梦杰,王艳平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42-14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老火车站承载着城市历史,无论从工业还是建筑角度,老火车站均适合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以体验视角探讨火车站情景,整理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适合旅游化的几种情景类型。力图在兼顾理论的同时,从技术层面上推进这一领域的应用研究。
  • 刘 欢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46-14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对网络恶意营销进行界定分析,指出构建商业伦理是治理网络恶意营销的关键,并尝试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对商业伦理进行阐释。
  • 文学
  • 苏 明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49-15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以黄遵宪《日本杂事诗》为研究个案,探讨了早期域外纪游作品中“新名词”不新这一文学现象。分析了“新名词”背后隐藏着旧意境的原因之所在。认为早期域外纪游作品中的新词语,一方面见证着先行者的勇气和他们在“中学为体”与“西学为用”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点的努力,另一方面又显露出由于无法摆脱强大文化惯习的牵绊而存在的思想局限。通过对黄遵宪《日本杂事诗》中“新名词”不新这一个案的研究,不但可以看到中国走向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何其艰难,同时,也可以看出域外行旅对作者思想、创作以及文学变革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 韩争艳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54-15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端木蕻良的创作参与了凝练民族风格的文学现代化进程。从科尔沁草原的文化养成、个性人物与地方特色以及对待草原的复杂情感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端木蕻良的文学创作使草原这一承载着独特地域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学对象正式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的关注视野,以一种乡土文学的缩影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率先发声。
  • 鲁美妍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57-160.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叙事风格上发生的从写实到反讽的明显转型:当代作家重新调整了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叙事立场,从“自赏”转为“自审”。90年代以来,“反右”“文革”小说叙事风格的演变,是作家从政治反思到人格反思,从“感谢苦难”到直面精神创痛的嬗变过程,深刻传达出作家的创作立场、价值取向和历史观的转变。
  • 孝红波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61-16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可靠叙述的修辞性研究理论为主要阐释维度,以兼有人物和叙述者功能的奥赛罗的不可靠叙述为分析对象,探讨莎士比亚如何在故事情节中加入不可靠叙述的成分,将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衍化为人性深处潜意识的再现,使得奥赛罗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并由此提升文本的张力,增强悲剧主题的表达效果。
  • 张 翠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65-16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对于艺术接受活动中的思维现象,将其规范为形式逻辑的思维,或将其划入非理性的情感,都失之于各执一端的偏颇。试从文化心理的层面,论述了艺术接受活动中认知心理的能动机制、价值属性、以及诗意温馨与理智光辉有机统一的审美特色。
  • 语言·文化
  • 仲崇月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68-170.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语义模糊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范畴理论从经典到原型的发展过程,从认知范畴模糊的视角出发,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语义模糊性与范畴模糊性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语义模糊是由范畴化过程中的模糊性决定的,是认知范畴模糊性的反映。
  • 王 濛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71-17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汉字是承传使用至今最古老的文字,由汉字书写而发展起来的书法,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一门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艺术。汉字书法不仅传递文字信息,更包孕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理想,反映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书法的学习与承传,不仅是艺术与技艺的学习,而且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 张小小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74-17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訄书》问世以后,得到了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海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将近40年来国内学术界有关《訄书》版本源流及注释版本的一些问题以及《訄书》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研究的状况作一简要综述。
  • 政治与法律
  • 王晓华,邱志武,仲天宝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78-18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学习雷锋活动的内生动力机制,是构成其组织系统内部具有的对学习雷锋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推动此项活动发展的内在力量。其基点主要是爱国传统基础、革命传统基础、社会现实基础和公共舆论基础。学习雷锋活动内生动力机制的建设要着重强调发挥主体性作用、榜样力量、制度建设。
  • 关 捷,蔡明德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83-18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总结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经验教训,不仅能够激发国人捍卫国家安全、促进改革开放的坚强意志和信心,还对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金利锋,许海英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5, 17(2): 188-19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著作权法法律体系中主要包含三种法益,即狭义著作权人的利益,传播者的利益,以及使用者的利益。然而只有前两种利益的主体被明确赋予权利,即狭义著作权和邻接权。使用者的利益无权利保障。使用者权利的失位加剧了三种法益的失衡,结果是著作权范围的急速扩张,社会公众利益受损。著作权法应当明确、适当地赋予使用者一定的权利,以实现著作权的非财产权化,以唤醒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以解决技术措施带来的法益失衡,复建三类主体之间的有效对抗,重塑均衡博弈,进而实现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