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2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1-20
  

  • 全选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
  • 丁颖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481-48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民族高校中文类课程富含民族团结进步基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民族高校中文类课程在发挥课程思政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设思政育人共同体,应通过中文类课程教学的联动融合、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以及育人主体的多元协同进行打造,以进一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高校中文类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深入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陈文元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485-490.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剖析三线建设与民族交融互嵌的关联性,探究历史移民的内涵、特点及其规律,为构建新时代各民族人口流动与交融“中国经验”做有益尝试。通过分析可知,三线建设和因三线建设而产生的大量“三线移民”,既扩展了民族互动空间,更丰富了民族交融元素,深刻影响了中国民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体表现为人口结构、社会发展、生活条件、文化形态、国家认同等五个方面。总结三线建设促进民族交融互嵌的特点,主要包括国家政策主导、经济因素助推、层级交互突出和群体涉入多元。
  • 张博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491-499.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清代循化厅基层社会的边缘性和多元性造就了复杂的基层权力网络。针对区域的特殊性,清廷做出了因地制宜的行政努力。在行政建设的动态调整中,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直省和藩部跨体系双重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展现出基层社会与王朝体系的嵌套与互构,是循化厅区域王朝化的阶段性产物。在制度上,王朝将宗教纳入国家等级制度管理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形成较为稳固的圈层结构;在文化上,王朝顺应区域社会由传统型权威向超凡魅力型权威的过渡,并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法理型权威在循化社会的生长。制度和文化的正统性生长,是王朝化进程重要的指标。清朝覆亡,王朝化完成其历史使命,王朝化成果成为构建民国“五族共和”国家认同重要的历史要素。
  • 金秋实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500-50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北魏立国以降,拓跋鲜卑进入长城以南,开始形成胡汉杂糅的文化形态。就北魏鲜卑的改姓和南迁后的文化交融进行了分析讨论。北魏孝文帝的太和改制,采取一系列“去鲜卑”化的“改姓”行动,极大改变了鲜卑族的文化传统,其结果是将部落性的本民族文化认同转变为国家性的中华文化认同。作为北魏移风易俗改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太和改姓主要通过自上而下诏令的方式推动鲜卑族从部落制文化转向王朝制文化,尽管在初期遭遇了一些阻力,但最终鲜卑族文化还是成功吸收和融入中原文化,在文化认同这一最深层次认同上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塑造出了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多元一体文化形态。
  • 经济与管理
  • 刘学文, 刘力维, 马梦雪, 谭学想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508-51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在新质生产力向度下研究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与东部沿海地区对比分析,对于民族地区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发展投入、发展方式、发展结构、发展成果四个方面构建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16-2020年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Kernel密度估计对比研究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及动态演变,以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研究发现:2016-2020年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民族地区各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平衡,且差异逐渐扩大;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有一定的地区差距,但差距逐渐缩小;民族地区及各省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受到科技创新能力、政府重视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科技创新能力对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政府重视程度。应继续加强财政扶持力度,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与金融科技创新,坚持高水平开放,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数字农业,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新质生产力。
  • 林艳, 范雨欣, 高浩宁, 苟亚男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519-52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公司治理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演化博弈研究方法,构建董事会监管和经理层不当行为之间的博弈模型,观察经理层策略选择的变化,从而寻找影响经理层策略选择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首先,董事会对经理层不当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关键。当处罚过低时,经理层可能因追求个人利益而采取不当行为。其次,对经理层积极行为的奖励同样重要。若奖励不足,经理层可能转向不当行为;但即便是在奖励不满意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处罚机制,经理层并不会轻易选择不当行为。此外,董事会的监管态度对经理层策略选择具有长远影响。若董事会长期放纵经理层行为,经理层可能会更加大胆地选择不当行为。因此,董事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确保经理层行为与公司利益一致,更有效地遏制经理层的不当行为,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 张继焦, 韩诺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525-53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海参全产业链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中国沿海尤其是北方沿海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区域渔业增收、渔民增效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追溯大连海参产业崛起发展的历程,将结合“二元社会结构”理论,分析在产业不同阶段中,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的“伞式”社会和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蜂窝式”社会在推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通过分析发现两股力量在产业发展中不断调整发挥各自的效用,共同推动大连海参产业优化升级。无论在产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单靠一方的力量是不会成功的,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相互作用配合的结果正是大连海参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希望以此个案为中国其他特色渔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 张多蕾, 袁丽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535-54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微观企业层面验证了ESG对企业内部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ESG总体上提升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促进了企业内部共同富裕,这种作用可以通过提高就业水平和员工工资率来实现,并且在生产效率较高和公司治理水平较好的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ESG对提升员工劳动收入份额有显著作用,但对高管劳动收入份额没有显著作用,因此ESG可以缩小高管与员工间收入差距,从而促进企业内部共同富裕。研究对于推动共同富裕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和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刘大志, 刘一洋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545-55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以2012年为基期,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和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提高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此外,作为数字乡村建设评价体系中的两个关键二级指标,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和乡村流通经营的数字化显著提升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农村产业与金融发展则是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间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研究建议应重视数字乡村建设的赋能效应,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和金融发展的中介作用,探索区域差异化的发展策略,进而有针对性地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政策的实施。
  • 王辉, 钟楚雯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554-56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冰雪旅游是冬季旅游市场主体,为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旅游体验。东北三省冰雪资源富集,是中国建设冰雪旅游度假地的关键带。通过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聚焦于东北三省冰雪旅游度假地,在阐述相关概念基础上,深入分析冰雪度假地高质量发展的潜质及策略。研究发现:东北冰雪旅游度假地拥有资源、市场、政策等诸多优良条件,在经营中融以新鲜事物日渐繁荣,同时也面临产品特色不足、服务供给落后以及协同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对此,建议合理配置冰雪资源、丰富冰雪节事内容、提升冰雪产品层次、完善冰雪设施建设、强化冰雪人才支撑、健全冰雪协同机制,以促进东北冰雪旅游度假地的高质量发展。
  • 张珺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562-56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围绕进一步探索中国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分析目前旅游产业数字化业态与模式的创新,指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重塑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格局,但其不能取代旅游产品及服务本身,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旅游产业仍存四个方面的不足,进而提出从政策与学科建设、技术与产业融合、旅游数据安全和人才培养方式四个维度提出实现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对策。
  • 国际商务
  • 江东坡, 金梦佳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567-57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0至2020年中俄双边贸易数据,以贸易引力模型探究物流绩效指数(LPI)、信息技术发展水平(IDI)、产品质量升级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并模拟测算贸易潜力值。研究发现产品质量升级对双边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程度最高、物流绩效水平、信息发展水平的促进影响次之;该促进作用对不同产品类型、不同贸易阶段成立,在更换测度指标以及构建Bartik工具变量后,上述结论仍成立。另外,从中俄贸易产品结构、贸易产品质量方面统计分析发现中俄两国贸易互补性强,但存在显著的产品质量差异。
  • 贾兴飞, 蒋子昂, 李燕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577-58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计信息在跨国投资中的作用愈加突出,因此,探讨“一带一路”视域下会计信息可比性对中国跨国投资的影响,对于全面挖掘“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后果及其对跨国投资的作用路径尤为重要。首先基于研究文献分布、研究主题等角度对会计信息与企业投资、“一带一路”倡议下会计信息与跨国投资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在综述基础上沿着“‘一带一路’倡议-会计信息可比性-跨国投资”的传导路径搭建理论框架。基于理论框架分析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会提升中国与共建国家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升又会通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信息搜集成本等促进中国与共建国家的跨国投资。
  • 文学
  • 包国栋, 王莉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584-590.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科尔沁叙事民歌是流传于科尔沁地区的民间口头艺术,通常以短小精致的音乐段落匹配多段韵体唱词反复咏唱,并伴以道白,具有故事繁多、曲调丰富等多种特点。以口头程式理论对其文本进行分析,发现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程式应用特点呈现为语词程式的简单化以及高度的灵活性,而韵式、句式与段落等句法的程式又为诗行的构筑提供了稳固的结构。不同层级的程式按照规则进行组织,形成了一个既复杂又有序的关系网络,维持着科尔沁叙事民歌口头演述系统的正常运行。
  • 语言·文化
  • 贾丽亚, 丁利明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591-59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文化法治的基本内涵和中国文化法治建设的历史沿革,从政治前提、经济基础、文化根基、社会认知、文化安全五个方面论述了文化法治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重点分析了当前文化法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思想指引,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文化安全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认为文化法治建设能够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现代大学教育
  • 孙红娟, 赵宏勃, 许方直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598-60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韩国中学最新汉语课程与教学大纲的教育理念、核心内容与教学评价形式,并将其与《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进行对比,发现韩国各类汉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具有重沟通能力、轻语言知识、语言材料的选择紧密结合时代特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字基础信息应用能力的特点。据此对韩国汉语课程与教学大纲的修订提出了增设汉字表并划分“认读字”和“手写字”,在词汇表中标注汉字词、增加本土化词汇,列出基本语法项目表,利用“汉字文化圈”的特点设置文化教学内容与目标等具体建议,并为国别化汉语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设计提供思路与借鉴。
  • 王言, 张玮嘉, 赵诗珑, 丛兴苓, 周兴华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605-60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应发挥“三全育人”在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的保障性作用,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意义、现实问题和实践路径,建立全协同、多样态、立体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体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唐嘉唯, 国策, 张志强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609-61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质量提升作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政治要求,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的必要路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使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理论武装有待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力度不够、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影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成效。提出从抓实理论武装、抓实队伍建设、抓实先锋模范作用三项举措促政治建设提质升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质升级、作风建设提质升级,从而推动新时代高校党支部建设质量提升。
  • 单晓华, 马乐, 王子仪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613-61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新时代法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涵,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与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度融合;提出了实现法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思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各环节深度有机融合,具体包括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研究等有机融合,法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要点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育,具体包括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健全法律职业伦理和职业操守教育等。
  • 宋丽弘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617-620.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国际法是国际治理的法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提出,不仅为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国际法课程思政提供了明确的建设目标。探讨了国际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路径,以期提升育人效果,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合力效应。
  • 高文帅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6): 621-62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纳加工技术在诸多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微纳加工技术的复杂性、高成本以及对实验环境的严格要求,传统教学方式面临诸多挑战。微纳加工技术虚拟仿真课程建设旨在为培养高素质的微纳加工技术人才提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虚拟仿真课程建设,学生能够在安全、高效的虚拟环境中掌握微纳加工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为推动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